| 加入桌面 | 手机版 | 无图版
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
排名推广
排名推广
发布信息
发布信息
会员中心
会员中心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能率 » 河南 » 郑州 » 正文

绵阳水观音巷:记录绵阳"水"文化的重要一环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8-07-27  浏览次数:46
核心提示: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 东临天池,西临涪水,形如北斗,卧龙伏焉。古代绵阳城沿江分布,水系发达,州城如巨龙一般卧在江岸。但也间

   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 “东临天池,西临涪水,形如北斗,卧龙伏焉。”古代绵阳城沿江分布,水系发达,州城如巨龙一般卧在江岸。但也间接反映出,古代绵州城多洪涝灾害,水患问题也成了老百姓的心腹难题。历史上对水观音巷的记录只有寥寥几笔,但无一不和铁牛街、泗王庙巷紧密相连,无不和绵阳的水文化息息相关。

 

(绵阳水系图)

  历史上绵阳经历的水患

  绵阳因水而生,涪江是绵阳的母亲河。汉高祖六年(前201)设涪县,就因紧邻涪水(今涪江)而得名。《四川省志·地理志》记载:绵阳市境内,涪江主要支流有火溪河、平通河、通口河、安昌河、芙蓉溪、凯江、梓江、郪江等。

  7月8日至11日,绵阳市经历195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,涪江干流罕见洪峰顺利过境。相信不少读者已经看到,绵阳观察7月14日发布的由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根据绵阳地方史、地方志资料,整理的《图说历史上的绵州城水患,绵阳人必须知道!》一文,文章一经发布迅速引起转发点赞。

  关于绵阳城的地理位置,史书有云:“东临天池,西临涪水,形如北斗,卧龙伏焉。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,古代绵阳城沿江分布,水系发达,州城如巨龙一般卧在江岸。但也间接反映出,古代绵州城多洪涝灾害,水患问题也成了老百姓的心腹难题。

  清康熙三十一年,一场大水将绵州城冲毁三分之二,涪江改道将绵州城由涪江东岸变为涪江西岸,冲毁的城池触目惊心;乾隆三十五年(1770),涪江洪水再次暴涨毁城,到了无力修复的地步,致使清政府于乾隆三十六年移州治于罗江达32年之久。直至嘉庆五年(1800),故河道已淤塞填平,知州刘印全迫于防御白莲教进逼绵州,沿涪江新河道西岸重新筑城,向旧城西北拓展,北门名迎恩门,外北至北河渡口为迎恩街(后称铁牛街),修复河堤240丈,新建的绵州城总面积0.73平方公里,城墙总长3500米,当时共修了五道城门,东门、老南门、大西门、小西门以及位于北部的老北门。史料记载:城垣周长七里有奇,计九百四十六丈八尺,高一丈 九尺,城脚宽三丈二尺,面宽一丈四尺,城身俱用方石修砌,甚为坚固。重建的州 城共五门,东曰安定,南曰会昌,西曰镇川,北曰迎恩,西北(小西门)曰长兴。

(同治《直隶绵州志》收录的绵州城池图)

  57年后,这里逐渐形成外北片区的街巷,州牧毛震寿再次修复扩建河堤,置铁牛一座、灰牛(石灰土)二座。水患成灾,百姓祈求“斩妖龙、镇江水”,故而修建泗王庙。至此,铁牛街西有泗王庙,东有水观音庙。

  水观音庙——人们对水的敬畏


上一页 123 下一页
 
 
[ 能率搜索 ]  [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
 
推荐图文
推荐能率
点击排行
 
最新供应信息
 
 
购物车(0)    站内信(0)     新对话(0)